close

       提起千年古都--西安,任谁都知道秦始皇兵马俑、华清池;去过西安的朋友们也看到过西安古城墙、大雁塔等名胜古迹。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在西安西南仅三十八公里不远处,藏着一颗文化明珠。这颗日益发光的明珠便是1988年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”的县城--戶县。

 12 畫家作品  

     人口仅有五十万的西安市郊县--戶县,景色看似一般的农村,却孕育了数千名有名的画家。大部份的画家不是艺朮大专院校毕业的本科生,而是生长在这片黄土地辛勤耕地的农民。他们不仅把汗水洒在大地上,生产出供人民温饱的谷粮菜果,也把他们热爱劳动的生活情操根植在画作里,创造出滋养人们心灵的精神粮食。他们一手提着锄头,一手执着画笔,在使劲用力的耕耘之余,也细腻勾绘着农村生活的脉律。

 
18 作品-收獲季節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走进戶县看民画,是农村旅游的一大丰收。)

 

     不要以为他们的画传统古板,洽洽相反的是,画家们运用強烈对比的色彩,大红大紫的细细勾勒着他们的土地、庄稼、牛、羊、猪、狗、庭院、节日等等;这正是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热爱,扎扎实实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草根乡土的情愫。

        走进戶县的民画世界,除了看见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自然四季更迭的农村亮丽风景,还可以看见时代变迁、农村进步发展脉络。这一回参观的是画家仝延魁的画作,画中充满了耕作、丰收、农余的乐趣,如:《采花椒》、《采银耳》、《采蘑菇》、《秋实》、《春暖》、《盛夏》、《乘涼》、《放鸭》、《荷香鱼肥》、《荷塘歌声》、《丰收》、《挖花生》、《猎归》、《茄子丰收》、《葫芦架下》、《林中牧驴》、《庭院莲香》、《晒粮》、《酿蜜忙》、《刷布》等,这些都是农民生活的素材。仝延魁画家最早的作品,1974年的《课堂》、1975年的《组织起來》,都是当时农村运动的时代脉络。

 

41 1974年-《课堂》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1974年-《课堂》)

 

42 1975年-《组织起來》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1975年-《组织起來》)

 

 19 作品-乘涼  

(《乘涼》:电视机入驻村子的时代,一家人在葫芦架下,乘涼看电视节目。)

 

       过年,是农村十分重视的节日。关于过年的画作,也是画家们喜爱的主题之一,像仝延魁先生的《团圆》、《连年有鱼》、《鱼戏图》、《舞龙》、《赶灯会》、《末羊》等,占了不少的篇幅。

 

17 作品-羚羊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《末羊》,以过年为主题的画作)

 

         关于节庆、民俗活动的画作,是具有关中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,例如《皮影戏》、《荷花舞》、《高跷与大头娃》、《跑驴》、《跑旱船》、《斗牛》等。趁这个机会,也介绍几项陕西民俗活动表演的节目。

 

14 作品-高蹺與大頭娃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品《高跷与大头娃》)

      大头娃娃俗称“大头和尚舞”,在淮北地区广为流传,每逢新春佳节,民间舞蹈“大头和尚”走村串户,恭贺新禧,消灾祈福。表演者头套纸制大头和尚变形面具,两个分帖子的人领路,挨家挨户分贺年帖,口说吉利话,待户主给了红包,便将贺年帖贴在门上,然后再表演舞蹈,动作诙谐、滑稽,锣鼓节奏别具一格,充满欢乐气氛。后来发展到大头娃娃舞,一般分两队,四至八人不等,男队戴男大头娃面具, 女队戴女大头娃面具,穿红绿绸衫、腰系绸带,行进时作扭秧歌队形,广场表演有相互穿插、逗趣、嬉笑等即兴舞蹈,动作夸张,逗人风趣。

     每到农历正月或者庙会节庆期间,村里一队队踩高跷人物隨着游行队伍穿街而过。脚上绑着长木跷,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,远近皆宜观赏,行动方便,不受限于舞台,深受群众喜爱。演出身穿传统戏装,由开路棍打头儿,随之便出现白蛇、唐僧、齐天大圣、沙僧、猪八戒、姜子牙等艺术形象,形象诙谐有趣、粗犷讨喜、声情并茂,有时表演者來个鹞子翻身、大劈叉等难险动作,更博得观众鼓掌喝采。  
 

15 作品-跑木馬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品《跑驴》)

      跑驴,流传于关中及陕北地区多个县份,约有200多年的历史。多在春节或赶会时随秧歌队表演,由2人一驴演出,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,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社火舞蹈。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、纸、布扎成前后两截,下面用布围住。表演者多扮成农村少妇,上身做骑驴状,以腰为中心,左右晃动,下身则用颤抖的小步蹭动,模拟驴的跑、颠、跳、踢、惊等动作与姿态。演员上下身动作的强弱、大小、高 低要与另一扮演赶驴的人相呼应。跑驴一般都是表现一对农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,过沟、爬坡、驴惊、抢救等经过,有说、有唱、有舞,诙谐风趣,以唢呐、小鼓、大钹和小钹等伴奏。

 

 16 作品-舞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品《荷花舞》)

      “荷花舞”原名“云朵子”,又称“地飘儿”、“云影子”等,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叫“跑花灯”、“莲花灯”、“荷花舞”。源于周族的祭祀活动,后來变成一种“乞雨”的巫神活动。道教文化盛行,每逢庙会或春节时,社火队都排演“云朵子”。它是民间社火中长期保留的娱神节目。

      “荷花舞”由云盘、云朵、油灯、莲花构成的舞具,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。云盘象征甘霖,云朵象征四海太平,油灯象征五谷丰登,莲花象征祥和润泽。演出者着装古雅,色彩大红大绿,足踏黄土地,云朵齐踝骨,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,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,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、荷花的转动上,披纱轻飘,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,如同水上荷花摇曳,这种独树一帜的民间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 
06 作品-巧老婆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仝延魁得奨作品《巧老婆》)

          布老虎属于中国民间布制玩具的一种,品种繁多,流传广泛,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。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,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。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,名叫神荼和郁垒兄弟俩负责看管一大片桃林,他们两人力大无比,驯服了山上的虎群。当桃子成熟时,引来了一群恶鬼抢夺,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,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,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,老虎便一个一个把恶鬼给吃掉!战斗胜利了,神荼、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,人们将神荼、郁垒尊为门神, 老虎的名气大振,成为百兽之王、恶鬼的克星。

      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,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,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。

      仝延魁不以《做布虎》为题,却以《巧老婆》为名,把观看民俗作品的我们的注意力,由色彩鲜艳、形象多变的'布老虎'转移聚焦在朴实无华、满脸风霜的"巧老婆"身上,这样的标题方式,无疑暗示我们欣赏者,在赞叹美妙出色的农民画作的同时,不要忘记了"农民"才是画作的主轴,而"农民的生活经验与感受"才是戶县农民画的精髓所在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西安 农村 民间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风城浪子悠游天涯 的頭像
    风城浪子悠游天涯

    风城浪子悠游天涯

    风城浪子悠游天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