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姚黄”称为“花王”,“魏紫”称为“花后”。“花王”和“花后”,是从何而得名?这里有个故事。

36 姚黄

 

      后周时期,洛阳有个宰相,名叫魏仁溥。这个人性格开朗,办事爽快,一辈子什么都不爱,就爱种花养草。他在家里(现在邙山脚下魏坡村)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,里面各种名花,无奇不有。平时只要听说哪里有奇花异木,不惜耗银万贯,也要把它弄到手。据说,他每年用在养花上的钱,买成米能让邙山的老百姓吃十年。

 

      有一天,魏宰相下朝回府,去后花园赏花。此时正值谷雨时节,牡丹刚刚开花,千朵竞艳,满园芬芳,真是美极了!魏宰相正在赏花,忽有一个仆人跑来禀告说:“老爷,你快去看看!街上有个卖柴的小伙子,从寿安山上挖了一棵开紫花的牡丹,花朵跟碗口一般大,颜色鲜得像画一样。观看的人把十字路口堵塞了。”

 

     魏宰相一听,感到十分惊奇,忙说:“你快多带些银两,随我一块儿上街。”

   

  他们来到街中心,果然是人群熙攘,挤得水泄不通。魏宰相跟着家仆,好不容易拨开一条人缝,挤到了卖柴小伙儿的跟前。只见那柴禾挑上,放了一株带土的牡丹,枝舒叶展,青翠欲滴,上面开着五六朵紫花,一朵比一朵绚丽,散发着浓郁的芳香。魏宰相越看越觉得稀奇,捋着胡须说:“这真是天上稀少地上缺呀!”

   

  卖柴禾的小伙儿看他是个官府老爷,不想理睬他,故意把脸扭到一边,跟别的人说话。魏仁溥满脸笑纹地说:“小兄弟,说个价钱吧!”“无价。”卖柴禾的小伙儿回答。

   

  巍仁溥哈哈笑了:“小兄弟,我是诚心买的。你就是要座金山,我也搬给你。”

   

  卖柴的小伙子一听话音,觉得他不像那种蛮横不讲理的官,不由得态度也有点儿缓和了。人群里有人认识魏仁溥,给他帮腔说:“小伙子,既然魏老爷真心要买,你就卖给他吧!”

   

  一说是魏老爷,卖柴的小伙子不由一怔。原来,魏仁溥做官清廉,为人正直,在老百姓中间颇有威望。小伙子心想:宰相亲自跑来买花,还一声一个“小兄弟”,真不多见呀!他把牡丹用双手捧起,一递给魏仁溥说:“魏老爷,俺虽家境贫困,但并不贪财。既然你喜欢这些花,就带回去养吧。想给多少都可以,不给也无妨。”

   

  魏仁溥十分高兴。随即让家仆付银五十两,算是把这株牡丹给买下来了。

   

  牡丹带回魏府,魏宰相让花师们专门整修了一片地方,栽了进去。还特意在后花园开了个小门,他每天上朝下朝从这里出进,路过花园看看这株牡丹。

   

  三年以后,花师们用汗水把这紫色牡丹浇灌得更为出奇了。

  它们不但有单瓣花变成了多层花,而且满园皆是,一片莹光。惊动得洛阳的大人小孩都知道了。不论看过的还是没有看过的,人人都在议论:“魏家出了一种紫色牡丹。”传着传着就把这句话筒说成了“魏紫”牡丹了。

     为什么“魏紫”牡丹会这样惹人喜爱呢?

原来,当时洛阳牡丹虽说已经出名,但品种不过二三十种,花色也比较单调、浅淡。这种“魏紫”牡丹一出现,给美丽的花园又增添了奇光异彩。

 

      魏仁溥高兴坏了。他又大兴土木,扩建园林。花园的中心修了一个人工湖,湖的中心竖起了一座小岛。岛上全种成了紫色牡丹。四周草木蓊郁,亭台玲珑,倒影摇曳,美如仙境。每逢牡丹盛开之时,人们常乘坐花船;登上小岛,观赏奇花。看一次交“十个钱”,采一个接芽要“五个钱”。没上几载,魏家就把建花园的钱全部赚回来了。

 

      以后洛阳牡丹品种虽然年年都有增加,但没有超过“魏紫”的。所以,位置一直名列前茅。

 

     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,洛阳城突然又传出了一条奇闻:邙山脚下白司马坡的姚家种了一种开黄花的牡丹。消息传来,往观者很多,姚家门前,车马堵塞,争相观看。那盛况比当年观赏魏紫牡丹还在其上。大家一边看一边说,很自然地跟魏紫牡丹相比,一比更觉得它稀少、珍贵。这种花初开呈鹅黄色,盛开呈乳黄色,朵大八寸,香气沁人。那真是:“姚黄一枝开,众艳气如削。亭亭风尘里,独立朝百萼”。

 

      后来皇帝听说了“姚黄”牡丹,传旨养花人带牡丹进宫,还要亲自观赏。姚家接旨不敢怠慢,马上采撷了几枝最大最艳的花朵进了宫殿。皇帝一看,大为惊讶。且不说朵大如盘,单说花色就和他身上穿的黄袍一样鲜艳。禁不住连声称赞:“真乃天下第一矣!”随即赐银白两,让其大量繁殖。

 

     皇帝为什么这样喜欢“姚黄”牡丹呢?原来,在古时候只有皇帝的龙袍是黄颜色,其他谁也不准穿黄色衣服。所以当时“黄色为上,黄色为贵”。姚黄牡丹一出现,便成了“群芳之冠”了。

 
  从那以后,人称“姚黄”为“花王”。而“魏紫”仅次于“姚黄”,便称之为“花后”。 

 

63 魏紫 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洛阳 牡丹花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风城浪子悠游天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